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流传千年的诗词歌赋,更是蕴含了丰富的反语语言。伟大诗人毛泽东是语言大师,善于在诗词中运用反语,例如,从1959年11月至1960年初,毛泽东一直住在杭州,诗人在1959年11月所写《七律·读报》用反语:“神州岂止千重恶,赤县原藏万种邪。遍找全球侵略者,仅余中国一孤家”,讥诮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的污蔑。从古至今,著名诗词饱含强烈讽刺意味反语的例子不少。《诗经·硕鼠》一文中:“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句中君子非真君子,而是指白吃饭却什么都不会干的贵族。表面上说,贵人们是不会白吃闲饭的,其实是在讽刺不劳而获的老爷。由此看来,反语,其实是一种修辞格,它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说话人内心真正的意图,这其中经常含有否定、讽刺及嘲弄的意味。
二
运用反语的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以毛泽东《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为例:“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中华儿女所爱的不是传统的“红装”,而爱的是为中华民族振兴拼搏战士的“武装”。人民领袖伟大诗人站在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高度上高瞻远瞩,热情赞颂中华儿女尚武的壮志。反语也可以称为倒反,其实就是大家生活中所说的说反话。含有反义词的古诗如下:王维《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贺知章《咏柳》: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反语在一些语境中所产生的讽刺性、幽默感或其他作用,有时更甚于正说的价值和力量。
三
在诗词刚刚出现的时候,反语就已经存在了。“倒反”“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我们欣赏人民领袖、伟大诗人毛泽东的诗词,往往被诗词中的反语所打动。例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大意是,一些国家好比那大槐树下的蚂蚁一样,吹嘘自己的国家有多强大,却不知道,他们的所做所为,就像蚍蜉撼大树一样可笑!诗词反语可使词表和词里的极端偏离,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为深刻。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再以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为例:“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作者把深刻的哲理,用口头语融于诗词之中,诗人此词,以议论的手法结穴,不仅首尾呼应,启迪人们、鞭策人们:胜利属于不畏艰险,勇敢攀登的人,世界上什么事都是如此。毛泽东诗词诗词中有句反语名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其有两层意思:“一万年”三字暗示学习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哪怕是一万年也要搞下去,“太久”两字则充满时代感和紧迫感,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只争朝夕”这一争分夺秒时不我待的鲜明主题。

本文来自疯狂小石头投稿,不代表一阔营销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kuo.com/345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