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

论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

互联网上,每隔3个月,会有新概念。
新概念多了,小白们就受不了了。内力比较浅的玩家,勉强可以理解。
在潮流顶端的老玩家,很容易推断,为什么会有新词冒出来。
我喜欢把新词,解构成已有的概念。进而找到它们的本质,然后将之融入自己的体系。
解构新词,很好的做法。
但也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很容易进入幻觉:“这个还不简单,看一眼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而且如果我们落伍了,这时候解构出来的本质,并不是全部的本质。
最近我就感受到了。
公域流量与私域流量,这俩概念出来的时候。我立马就觉得自己秒懂了。
但就在刚才,咱们在旧的付费社群里面,给大家分享内容的时候,发现越聊里面的东西越多。
原本的理解,私域流量和以前的鱼塘、流量池、付费社群、私人朋友圈等本质上很类似。
但我发现完全错误。这样的理解,完全没有任何进步。思维上就进入了误区。
为什么会有私域一词出现?
因为公域流量不行了。公域流量获取难、转化难、维护难。总之一切不好的词语,拿来形容公域流量都很合适。
了解了为什么会有私域一词出现,就知道私域一词要解决什么问题。
要解决流量,获取难、转化难、维护难等问题。让流量可以反复利用,能免费直接触达用户。
公与私是相对的关系。
微博与微信相比,微博是公域流量,微信是私域流量。自己微博号上的粉丝,和整个微博平台对比,自己微博上粉丝所聚集的流量就是私域流量。
公与私的核心在于关系是否亲密
关系亲密,那么就是私域流量,关系不亲密就是公域流量。哪怕是在私域平台,那也只能属于半私半公流量。私域流量属于自己,公域流量属于公众,看似谁都可以捞,但是捞取成本特别大。
朋友圈是私域流量吗?
还真不一定是。关键在于是否产生了关系,你是否能够吸引朋友圈里的人。并不是加了好友,就是私域流量了。
加你的人,也加了其他人。看似是自己的地盘,但是别人根本不鸟你。
一个核心的问题,你拿什么维持关系?或者说你拿什么打造私人领域。
IP(品牌)、内容(价值)。
这些也都是以前的内容,只是现在更加公开透明了。打造个人品牌,咱们从2015年就开始呼吁付费用户打造,貌似没多少人听。
现在慢慢的不打造就得死掉了。IP的形式和内容的载体,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
以前是人与货,现在是人、货、场。
电场、磁场、引力场。不需要直接接触,就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用私域思维,重构流量的方方面面,会发现流量的玩法,完完全全不一样了。
用私域思维,重构网络项目方方面面,项目的很多策略都需要改变。
新词亦有新内涵。把公域/私域流量一词,和信息流智能推荐,结合在一起思考。
会发现,信息流内容形式出现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做私域流量了。
信息流出现了,所有做同一垂直领域的玩家,都会被系统推荐给相同的用户,谁能力强、谁有特色、谁有价值,用户就选择谁。
有私就有公,貌似很多人私域没做好,公域却还没有进入。
残忍呐,顺之者欢喜,逆之者愁……

本文来自最终投稿,不代表一阔营销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kuo.com/30142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