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修辞手法,《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修辞手法

一片冰心在玉壶出自哪

读史小札‖一片冰心在玉壶

文/东夷昊

近日读《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偶有所思,临时记录片段。

其一:“两晋南北朝三百年来的大变动,可以说就是由人口的大流动、大迁徙问题引起的。”(第八篇《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第一节)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人口大迁徙大流动经常发生,但为什么某一地域内的民俗(食俗)却相对固定?用身体素质、物产情况、地理环境似乎也不能完全解释。

即便如文章中提到了北方的“坞以宗族乡党为单位……延长了北方宗族社会的生命”,但这是从社会组织结构而言,并不代表民俗(食俗)是由此固存下来的。两晋南北朝以后的北方经过多轮清洗,直到明初又发生了数次人口大迁徙,仅以山东为例,就有大量自“大槐树下”及苏州阊门的迁民,以及自各地派遣来的兵户。南腔北调大集中,是如何被土著的民俗所同化的呢?

以山东煎饼为例。山东煎饼源流不必探究,但是如何形成的值得一问。曾有学者特别著文讲煎饼来源于东夷部族的太阳崇拜。这位学者一记“接化发”就把中国的青铜时代大约提前了四千年,当然能够出土一张少昊烙煎饼用的金属鏊子更能佐证,可惜上周还没来得及造出来。这个不提。就说南腔北调来到山东后,是如何统一形成“煎饼卷大葱”的形象的呢?是文化的同化能力?那为什么不是“外来”食俗取代“本土”食俗呢?这就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本土化的食俗是如何产生的呢?是天经地义的吗?我看未必。

无数的肠胃在大地上横行。人员的流动让地理的封闭成为不可能。但是民俗(食俗)却相对固定,肯定有着更为微妙的原因。

其二:“陈霸先、王敬则同为自北而南避难过江的伧楚。由于社会阶级的底下,杂居于吴人势力较大的地区,遂同化为吴人。”(《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第一节)

这一段话,让我联想到了王昌龄所作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不正是避难过江的“伧楚”们的写照吗?

文化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寒雨连江夜入吴”的文字之美背后,却带着一段厚重不堪的历史。“吴”是他人的故国,又是后人的故国。王昌龄送辛渐时的吴楚,在文化意义上和历史上的吴楚、乃至当今之吴楚是重叠的。回溯到西晋,伧楚入吴则是一个家族乃至民族的血泪史。“寒雨连江”的情景用来形容极为贴切。后世之描述“过江之鲫”,多少忽视了斯世离乱的惨状。在求生迁徙途中“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晋书《石闵传》)。至于所谓对答亲人曰“一片冰心在玉壶”,中有多少难言之隐一隐了之。

所以昨晚临睡前,在朋友圈写了一段绕口令:“不要充明白人告诉别人要怎么样。真是明白人,就会明白为什么会这么样。明白了为什么会这么样,就会明白说什么也不会怎么样,既然说什么也不会怎么样,你还能怎么样。”

算是对“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通俗解释。

2023.02.09

壹点号东夷昊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读史小札‖一片冰心在玉壶,一片冰心在玉壶出自哪

本文来自默默投稿,不代表一阔营销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kuo.com/25343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