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瑁张允死于他们的水战专项才能。
蔡瑁张允两个人,实际上并不像世人认为的那么脓包,这两个人很有本事的。
按照当时的世情来算,这两个人都是当地大家族大豪强的族长级别的代表人物。不管是领军能力,还是政治能力,都不会差到哪里去。从古至今,豪强级别的大家族的掌舵人,或者说是代理人,不可能选择一无是处的脓包来担任。
蔡瑁张允这两个人,或者陆战指挥能力不强,但是水战指挥和练兵能力,是足以媲美周瑜的大行家。是被周瑜深为忌惮的对手,必欲除之而后快的人。
周瑜大费周章举办群英会,忽悠蒋干,为的就是除掉这两个人,当蔡瑁张允两人被杀之后,消息传来,周瑜的反应是“大喜”曰:“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可见对这两个人忌惮到何种地步。
同样的,对于曹操来说,这两个人也必须死,只是或早或晚而已。因为曹操有以下几个不得不杀他们的理由。
首先,按照曹操的设想,大军渡过长江之后,水军的用处就不大了,只要能保证长江上的航渡来往,基本就算能完成任务了,连环计锁住战船,应该是所向无敌的,只要过了江,战争的本质还是要看陆战的实力。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极端的情况,除了杀掉刘琮和蔡夫人,那么作为手握实权,实力庞大的蔡瑁张允,是必须要被除掉的。并且下手必须要有合适的理由,和恰到好处的时间。
其次,蔡瑁张允不但因为家族势力被曹操所忌惮,他们的水军技能,也是他们的天然取死之道。
在曹操看来,只要过了长江,大军踏上江南陆地,再打起仗来,就没什么好怕的了。实际上只要战船足够,大军A过去就行了。蔡瑁张允只要把他们的水寨布置方略,水军操练方法露出来,给曹操的亲信学去一些,他们的利用价值,差不多就不大了。赤壁之战前,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过江问题。
这个问题在使用了“连环计”之后,基本也不存在了。之所以没有立即过江,以至于给了周瑜可乘之机,实际上还是整合后方的缘故。
刘备的坚韧性格和枭雄做派,以及他的皇叔光环和衣带诏成员的身份,始终是曹操心底的一根刺。
要知道刘琮虽然死了,但是刘琦还在,他和刘备在荆州的地方势力中,还有着天然的拥护者。以蔡瑁张允这样的见风倒的性格,是很不容易取信于人的。今天曹操势大,他们可以投降曹操,明天曹操万一在江南战场不利,谁就敢说他们不会再次和刘备刘琦合流,反戈一击呢?
所以只要刘备还没被消灭,荆州的原地方实力派,特别是水军的实力派首脑人物,被清洗是一定的。一定要清除到他们无力影响水军才行。
作为蔡瑁张允来说,他们其实并没有做错。他们的选择,都是基于自己家族的利益做出的。
曹操作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下手深得“稳、准、狠”三个字。不但杀掉蔡瑁张允,还找到了借口把蔡中蔡和这些蔡家的军中将领,打发到周瑜这边来送死。只可惜他千算万算,却没算到一场东南风,吹到了他出兵计划的前面,铜雀春深,却是锁不得美人二乔了。
即便演义是为虚构,可是解读人心,老梅觉得这样才是说得通的。
周瑜的计策不能说在曹操的算计中。对于周瑜来说,只有除掉了蔡瑁张允,打乱曹操的水军训练计划,那么即便是阻止不了曹军过江,也可以在曹军深入江南之后,在长江水面上袭扰曹军的后路。
而刘备一方对于蔡张二人死掉,也是乐见其成。没有了蔡瑁张允,也可以方便刘备刘琦利用影响力,多拉拢一些地方势力为己所用。
所以蔡瑁张允二人的选择,从一开始就错了。他们判断错了形势,走入了必死之局。实际上他们应该拥护刘琦,联合刘备,力保襄阳、江夏、江陵等长江一线,向南依托长沙,桂阳、零陵等地区,并联合东吴,尽力抵抗才是上策。
可惜,他们没有这样的胆略和眼光。
因为文武殊途,荆州的文官投降,就不存在隐含杀身之祸,例如蒯越之流,没有军事势力,曹操就可以放心使用。同理,江南的文官集团,也抱有同样的想法。
一家之言,博君一哂。网友们有什么高明的看法,可以留言讨论。
欢迎关注梅苑俗客。
本文来自酷酷来了投稿,不代表一阔营销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kuo.com/24868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