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汤威 实习记者 | 郝淑琴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今年的国内旅游市场,“强势复苏”是其中避不开的一个。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消息,今年“史上最挤”的五一小长假出游人数达2.3亿人次,已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而紧随其后的端午节假期,民众出游热情仍旧不减。出游人数8913.6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94.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4.1%和139.7%。
对比各景区复苏后的人流,传统旅行社的存在感似乎越来越弱。2020年的旅行社行业,收入从2019年度的7103.38亿锐减至2389.69亿,大批旅行社迎来破产、裁员潮。而今年根据最新发布的旅行社调查报告,一季度全国旅行社接客量仅为1489.04万人次,不到2019上半年的接客量五分之一。
疫情绝不是简单为文旅行业按下暂停键,当一切重启之时,国民旅游心态和行为习惯早已发生了无法逆转的变化。卫生环境和安全要素成为人们选择旅游产品时的重要考量,游客做旅行决策和计划时更依赖数字化媒介。以80、90后为代表的年轻客群崛起为出游人群的绝对主力,更高品质的沉浸式深度游和主题游则是这届年轻游客的心头好。在目的地选择上,他们也更偏爱能亲近自然、体会当地特色的小众秘境。
而很多旅行社的资源整合和价格等传统优势似乎都风光不在了。疫后数字化进一步普及,上游产品供应商与普通消费者的沟通触点无处不在,游客可以直接获得目的地旅游资源,纯粹资源组合型的旅游产品已经无法体现旅行社的特殊和优势。加之原先价格优势的消解,反而让一批诞生于互联网的小众专业公众号、社团和兴趣小组,因为其更了解用户心理、粘性更高,逐渐成为代表行业趋势的新兴力量。
1、稻草人一直专注于青年旅行,接待游客也有一定年龄限制,请问是什么契机让您决定创办稻草人并专攻青年旅行这一领域的?
左慧敏:稻草人最初是大学里的户外运动社团,天生具有年轻属性;后期出于品牌定位精准化的考虑,延续了面向年轻人的传统。
稻草人最初是我与男朋友从大一起,在上海财经大学创办的社团。2003年的大一暑假,我们一起背包旅行,从新疆走了新藏线一路去了西藏。旅行路上的所见所闻,对我们影响非常深刻。
交流是希望游客能和目的地有深入交流。比如以前在乌兹别克斯坦,让队员分组去当地大巴扎(市集)卖中国商品。虽然大家也不会讲乌兹别克语,但就通过比划数字来交流,最后大家都很开心。游客也能体会到,丝绸之路的商贸到底是什么样的。
最后是分享,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坚持做年轻人的团队。如果客户构成的年龄阶段太广泛,就很难共情。比如亲子家庭肯定是一个小团体,其他人很难融入。但是稻草人基本都是年轻人,旅行路上也比较轻松,分享就会自然而然产生。
很多都会再结伴来报稻草人的团。社交本身是年轻人的需求,我们希望能够做一些铺垫,营造一种环境,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顺畅。而且交流本身不是目的,我们相信旅行这个载体做好之后,自然而然就会影响人。
6. 我们都知道,2020年疫情对旅游行业造成了很大冲击。您觉得对稻草人来讲,疫情带来了哪些挑战或发展机遇?
从挑战来说,稻草人相对比较幸运。因为累积了许多私域流量。客户直接通过我们的网站和小程序来报名,没有任何中间渠道,我们能直接触及到每一个客户。疫情发生后,我们推出了没有期限的未来产品预售,客户可以花一两百元预定名额,将来金额翻倍使用。其实最重要的是预订了客户未来的时间。我们相信只要客户还在,就有快速恢复的希望。事实也是如此,去年宣布跨省旅游恢复后,稻草人的业务也很快恢复。
机遇就是疫情带来一个空档期,所有导游和领队可以一起花时间来把内功修炼好,把旅行体验打造的整个环节打通,所以现在我们走得更稳健。
7. 想请问您为什么称稻草人的旅行领队为“Giver”而非一般的“导游”,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吗?
“Giver”这个称谓来自一本叫做“Taker and Giver”的书。就是你愿意当一个给予者还是索取者,我们在招聘领队时,会非常注重“给予”的精神和特质。在稻草人当领队,其实并不要求各方面做一个引领的人。很多客户比我们的领队有更丰富的经验。比如很多当地藏族领队甚至连普通话都听不太明白,但是客户反馈非常好,就是因为他们愿意分享,能给予客户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愿意把认知中的东西分享给游客,尽他所能去做服务,就是一个很好的稻草人领队。所以,领队就叫“Giver”。
8. 近两年来稻草人旅行一直在探讨“可持续旅行”,可否请您谈谈为什么关注“可持续旅行”?您认为旅行行业能在哪些方面助力可持续发展?
社会舆论往往对旅游开发有负面印象。我们也会思考能不能在游客量增加,经济发展的同时,保留旅行目的地特色。如果所有地方都千篇一律,旅游也就没有意义。无论从旅行者还是公司出发,我都希望目的地的特点能保留下来,所以关注可持续发展很自然。
稻草人现在大概有十几个小的非正式公益项目叫稻基金。他们可能来自领队、供应商或者队员发起的提案。比如,稻基金资助了一个甘肃南部的减缓草原退化的项目。旅游团去的时候,我们也会请项目负责人做讲座,讲如何关注草原、改善当地环境。最终,游客去旅游并不只是看到草原好美,而是意识到本地草场退化的危机,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同时,稻草人也希望其他同行可以关注和加入可持续旅行,共创可持续旅行标准。目前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上推出了一些国际标准。但仍需探讨哪些可以在国内落地,哪些需要循序推进。
9. 目前稻草人的出境旅游线路仍处在关闭状态,请问对于国际旅行的回归,稻草人有怎样的预期?
我认为国际旅行恢复需要具备几方面的条件。首先是目的地疫情,以及它开放的入境国家的疫情得到控制;其次,疫苗接种相互认证的实现;以及国际双向的隔离政策的放松。如果这些条件都具备的话,我认为出境游一定会有爆发式的增长。现在我的预期是, 2022年起,一定会有部分的国际开放。
目前,稻草人公司的战略仍旧以国内为主,但我们计划从下半年开始,重组原有国际团队的人,为国际旅行恢复做准备。疫情期间,我们一直也在和全球供应商保持联系。等到刚才提到的条件一旦成熟,稻草人就能快速地抓住机会。
对于未来的国际旅行重启,我是充满期待的。因为现在整个行业竞争模式都发生了巨变,一旦业务重启,就意味着整个旅游业的重新洗牌。
10. 您觉得从创立稻草人到现在,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困难真的遇到很多。最初我们只是纯粹背包客,并不了解旅游。算上社团,从大一就开始做这件事情,这么多年不断跌打滚爬,认知也一直在变化。
到现在,稻草人已经有信心保证客户能获得不错的行中体验。但在行前体验和行后体验方面,还有一些提升空间。包括网站运用、报名体验以及报名到参加前的体验等。这可能是稻草人基因中所不擅长的,但因为现在人越来越忙碌,而旅游是很低频的一件事,所以我们希望能够从每个环节服务好客户。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品牌官网
本文来自小泽说投稿,不代表一阔营销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kuo.com/24828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