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嫌你的数据分析没有前瞻性,总是在分析大家都知道事情。面对这种情况,你需要转变思维,换一种数据分析方法了。
有同学问:领导总让做“有前瞻性”的分析,不要说那些“大家都知道的事”。
可到底什么是前瞻性?
有时候明明写了预计未来情况,可还是被批判为:没啥前瞻性,真不知道咋办了。
先看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下,看图回答问题:6月的GMV是多少?
这时候还有谁说6月是400?很有可能1-5月的只是正常的业绩波动而已。
所以,单纯用惯性思维判断,完全没有体现数据分析的价值,做的结论还极有可能是错误的。
错误三:习以为常
还是上图数据,很多同学看了三年趋势,然后脱口而出:因为过去6月份会涨,所以今年6月份也会涨。
这种说法,很有可能被业务评价为:我早知道了!你分析了啥?
因为历史规律,特别是这种宏观迹象这么明显的规律,是个人只要不瞎都看得到,说出来当然没啥意思。况且,谁说去年涨,今年就一定涨?万一今年涨的少,甚至跌了呢?仅凭一根线又怎么判断呢?
真正的前瞻性,是定性预测
本质上,所谓的前瞻性,是需要我们做一个定性预测。
虽然没有精确的数据或模型,但是能通过分析,判断未来走势(相对应的,建数据模型详细计算的是定量预测)。
做预测的关键,是找到影响未来的因素。
这些影响因素,才是支撑指标曲线的真正支柱。支柱倒了,指标自然下跌;支柱稳固,指标自然高企。
所以,想做好预测,不能只对着数据本身就数论数,而是得找到数据背后的原因。
比如,上图中6月,11月大涨,可能有几个原因:
行业因素:行业本身就是夏季、冬季前有一波高峰(比如旅游相关机票、酒店、住宿,赶在寒暑假前大量预定);促销因素:618,双11是主战场,要拼命做大GMV产品因素:这个行业每年6,11月上新品;其他因素。
在做预测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业务,掌握影响因素。
根据影响因素的可辨识程度,大致可分成三类,我们一类一类来看:
第二类:投入产出型
投入产出型事件,往往是大家都知道有影响,但具体影响多少不清楚,这时能体现一定的数据价值。
有前瞻性数据支持,可以方便业务安排活动,也能准备相关人力物力资源(比如做促销,商品、客服、服务器流量,有可能都要准备),这种前瞻性是非常有帮助的。
计算投入产出的常用方式有三种(如下图):
小结
看完三种类型,大家会发现,领导们想看的,都是第三类问题。
通过细致的分析,看到深层次问题,讲出来没人知道的惊天秘密——听起来多厉害,可实际上没那么理想。
业绩指标的波动,从来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并非每次变化都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有可能就是自然波动、某个产品/活动做烂了、没钱还装逼,道理就这么简单。
能区分出来关键因素,提示问题才是重要的。
所以,数据分析的价值,不是神神叨叨地讲没人知道的秘密。
了解业务,区分事件;能量化的,量化预测;不能量化,评估范围;做好监控,提示问题。
以上都能做到了,就是最好的前瞻性。
当然,有同学会问:有定性的预测,那有定量的预测吗?
当然有,而且有不止一种做法,不止一种算法;有兴趣的话,后续再继续分享。
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学堂。十年资历的数据分析师,做最接地气的分享。
本文由 @接地气的陈老师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来自最新的寂寞投稿,不代表一阔营销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kuo.com/24789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