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考纲规定教材的19个实验可分为:
(1)显微镜观察类实验:一、三、四、六、十、十二;
(2)探究性实验:七、九、十三、十五、十七、十九;
(3)验证性实验:二、八;
(4)模拟实验:五、十一、十六;
(5)调查类实验:十四、十八。
实验一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必修一P26)
1、原理、步骤、结论
2、实验注意事项
(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内表皮细胞(无色)【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防止颜色的干扰】
(2)缓水流冲洗目的:防止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①0.9%NaCl溶液(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②8%盐酸:a.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b.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开,有利于染色。
③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混合使用且需 现配现用 。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1、实验原理及步骤
实验五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必修一P60)
1.渗透系统的组成(如图)及条件
(1)半透膜:可以是具选择透过性膜的生物膜,也可以是物理性的过滤膜。
(2)膜两侧的溶液具浓度差:是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
2、注意事项
①水分子的移动方向:可双向移动,但整体上水分子是从低浓度→高浓度。
②达到渗透平衡后,只要存在液面差Δh,则S1溶液的浓度仍大于S2溶液的浓度。
③若S1为10%蔗糖溶液,S2为10%葡萄糖溶液(若都不能透过半透膜),则水分子由漏斗进烧杯使漏斗液面下降。
实验六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必修一P61)
1、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
2、流程
3、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过程分析
(2)实验注意事项
①由于过氧化氢酶受热会分解,所以不能用过氧化氢为底物。
②由于斐林试剂在使用时需加热,所以应用碘液检测因变量。
4、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思考:为什么不能用淀粉酶为底物探究pH的实验?
答:因为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这对于判断淀粉酶
能否使得淀粉水解出现干扰。故不能使用。
实验八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必修一P97)
1、提取色素原理
色素能溶解在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
2、分离色素原理
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
【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
无水乙醇:溶解并提取色素;
层析液:分离色素;
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
碳酸钙:中和液泡破损时释放的有机酸,防止色素分子被破坏。
4、分离结果
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黄ab”。【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实验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必修一P91)
1、原理
有氧条件:C6H12O6+6O2+6H2O6 →CO2+12H2O+能量
无氧条件:C6H12O6 →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2、检测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十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一P115)
1、材料
洋葱根尖(或葱,蒜)
2、步骤
(1)洋葱根尖的培养
(2)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解离液)→漂洗(清水洗3min)→染色(龙胆紫或醋酸洋红)→制片
3、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4、注意问题
(1)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答: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2)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答:解离和压片的目的都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3)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
答: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
(4)为何要漂洗?
答: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5)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
答: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
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5)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
答:不能,因为观察时细胞已死亡,只停留在某一时期。
(6)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不能再分裂。
(8)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等。
实验十一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必修一P110)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1、实验原理
用琼脂块模拟细胞,琼脂块中含有酚酞,与NaOH相遇,呈紫红色,可显示物质(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速度。
2、结论
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实验十二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必修二P21)
1、方法步骤
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绘图
2、讨论
(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等现象;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位置,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末期呢?
答: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排列在细胞赤道板的两侧,末期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该细胞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的位置。末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实验十三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必修二P88)
1、原理
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2、方法步骤
(1)洋葱长出约1cm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
(2)取根尖约0.5-1cm,用卡诺氏液中浸泡0.5-1h,固定细胞的形态,再用95%的酒精冲洗2次。
(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3、讨论
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其原理都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实验十四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必修二P91)
1、要求
调查的群体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等】
2、计算公式
实验十五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必修三P51)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
α-萘乙酸(NAA),2,4-D,,苯乙酸(IPA),吲哚丁酸(IBA)
2、方法
浸泡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3、预实验
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
4、控制无关变量
如处理的时间长短应该一致,所用到的植物材料尽可能做到条件相同等。
实验十六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
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
斐林试剂(水浴加热)
3、结果
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实验十七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必修三P68)
1、实验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其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
【由于不能区分活菌与死菌,会导致统计结果偏高】
2、注意事项
①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
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记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依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②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③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 答:增加稀释倍数
实验十八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必修三P75)
1、方法
取样器取样法。
2、用诱虫器采集
利用了土壤小动物的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
一是计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实验十九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必修三P68)
1、实验目的
探究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2、实验要求
(1)水族箱必须是密封的,且透明,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
(2)组成成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各生物成分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生物大师
本文来自最终投稿,不代表一阔营销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kuo.com/24783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