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外婆家一影 项菁 摄
中新网绍兴11月6日电(记者项菁)一百年前,“文学巨匠”鲁迅短篇小说《社戏》,描写了故乡——浙江绍兴“水乡社戏”独特风情。这是鲁迅所有文学作品中,为数不多的童趣记忆。
一百年后,故事原址——绍兴市越城区孙端街道安桥头村、皇甫庄村,再现并“活化”鲁迅儿时划乌篷船、看社戏的场景。
市集 项菁 摄
郭翔是一名艺术类大学生,她认为自己有责任通过手中的画笔,让传统文化融入“青春圈”,赋予其新活力。
上述创意来源于当地正在开展的2022年第一届水乡社戏活动。彩绘乌篷船、社戏节目选拔、专业剧团展演、非遗市集……《社戏》所著的鲁迅童年轶事,纷纷“活化”为传统和现代交融的特色活动。
安桥头村一家书店 项菁 摄
“有传统底蕴,也有年轻、时尚元素。”孙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谢炜受访时谈及,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展现乡村振兴的新风貌,也能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来,寻觅久违的“故乡”,感受温馨的“童年”。
“大文豪”的童年有何趣事?鲁迅儿时也划乌篷船吗?鲁迅爱看的社戏变样了吗?
根据《社戏》所著,鲁迅看社戏的年龄在“十一二岁”,那时,他最盼望的就是从平桥村(鲁迅外婆家,今安桥头村),划乌篷船到赵庄(鲁迅舅舅家,今皇甫庄村)看戏。
一百年过去,民众看戏不需要“挤在船头”,而是线上线下触手可及。如今,水乡社戏还成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绍兴特色民俗活动,今天依然丰富着民众精神生活。
整面书柜摆放了鲁迅文学作品和与鲁迅相关的作品 项菁 摄
绍剧《包公打銮驾》、越剧《红楼梦》、舞蹈《欢天喜地》、歌曲《水乡吟》……连日来,安桥头村大戏台下方座无虚席,不仅传统好戏连台,更有“Z世代”年轻人加入歌舞表演,艺术表现形式多元。
一旁的村道上,设置了27个摊位,黄酒奶茶、乌干菜、千层底布鞋等本地特色集聚,民众逛市集、品美食、赏艺术。与此呼应的,还有村主干道两侧抢眼的书店、黄酒馆、咖啡馆。
这家书店取名“北新书站”,入口处写着鲁迅的经典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进门左手边偌大的书柜上,陈列的全是鲁迅文学作品和与鲁迅相关的书籍。
书店营业员告诉记者,这个书柜是最火的,来这里的游客不仅想找寻鲁迅童年的影子,也想沉浸式了解先生的思想。
当经典文学“邂逅”现实生活,乡村悄然发生“化学反应”。
“要让文学、艺术融入生活,成为城市乡村活力的一部分。”在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兼秘书长周令飞看来,对于传统文化,要平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不仅要保留传统的底蕴,也要在当下的时代留下我们脚印和色彩。”
周令飞受访时举例称,鲁迅笔下的《社戏》《故乡》都是有童趣的,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把这样的经典作品“活化”到原址里,让乡村变得有趣,就能将欢乐带给村民和游客,让小孩、大人都能感受到乡村的趣味和美好。(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本文来自最终投稿,不代表一阔营销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kuo.com/24702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