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什么是心律失常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以下3个概念:
①什么是心率:是指心脏跳动的次数,就是说一分钟跳多少下。
②什么是心律: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就是说跳动时规律不规律。
③什么是窦性心律:我们正常的心跳是由“窦房结”发出心跳的指令,窦房结就好比是心脏搏动的最高“司令部”,心脏通过心脏内部传导系统(见下图)接收到窦房结发出的指令后进行正常的心脏跳动,且跳动频率在60-100次/分钟,我们称之为窦性心律,也就是我们说的正常心律。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发生异常,是心脏不正常跳动这一类疾病的总称,一般须在发病时捕捉到心电图才能具体诊断。
心律失常的分类
心律失常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成多种类型:
根据心室率的快慢可以分成
1、快速性心律失常(大于100次/分)
2、缓慢性心律失常(小于60次/分)
根据异位兴奋点的位置可以分成
1、房性心律失常
2、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3、室性心律失常
根据心律失常的危险程度可以分成
1、良性心律失常
2、潜在恶性心律失常
3、恶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
心律失常发生时患者临床症状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脏功能、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及患者合并疾病等。
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室性早搏、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快室率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以引起心慌、胸闷、头晕、出汗、尿频等不适,严重者可能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等。
心律失常的诊断
心律失常的确诊大多要靠心电图,部分患者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详细追问发作时心率、节律(规则与否、漏搏感等),发作起止与持续时间。发作时有无低血压、昏厥或近乎昏厥、抽搐、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等表现,以及既往发作的诱因、频率和治疗经过,有助于帮助判断心律失常的大致类型及危险程度。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最有效,也最便捷的方法,但一般需要发病时捕捉才能明确诊断,部分患者症状并不是经常发生,一次普通心电图可能不能捕捉到发病时心电图,可以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7天动态心电图,甚至植入式事件记录仪等检查来提高诊断机率;
3.房室交界性早搏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交界性早搏是指在窦性激动尚未发出之前,房室交接区提前发生的一次激动。可提前出现的QRS波,或有房性融合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通常节律规则,P波通常倒置,也可能提前、落后或融合于QRS波中。
第三步:看qRs波
需要关注以下4个方面:
①看qRs波有没有、是否存在?如有qRs波,是否按规律出现?P波与qRs波关系如何,是否恒定?
②波型特点是否符合正常?肢导联主要看心电轴是否正常,有无左偏或右偏。胸导联主要看V1、V2的rS型,V5、V6的qRs型以及有无异常Q波。
③时间:qRs波正常时间为0.06~0.10s,最宽不超过0.11s。
④振幅:aVR的R波一般不超过0.5mV,aVL与aVF的QRS波群可呈qR、Rs或R型,也可呈rS型,I导联的R波小于1.5mV,aVL的R波小于1.2mV,aVF的R波小于2.0mV。
常见异常心电图
1.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ECG表现为:QRS≥0.12s,V1、V2导联呈rsR′型或宽大而有切迹的R波,V5、V6导联呈qRS或RS型,S波深宽,QRS时限大于0.12s。
3. WPW预激综合征A型
ECG表现为:PR间期0.10s,起始部有△波,V1~V6导联△波和QRS主波向上。
4. WPW预激综合征B型
ECG表现为:PR间期0.10s,起始部有△波,V1~V3导联QRS主波向下,V4~V6导联△波和QRS主波都向上。
5.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可以“异常Q波”出现的导联为定位标准。
PR间期和QT间期异常多见于房室传导阻滞。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房室传导时间延长,PR间期>0.20-0.22s,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没有QRS波出现,为II度I型(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无变化,P波形态正常,但不是所有的P波都能传到心室,部分P波后可无QRS波,为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PR间期无序,心房率在正常范围内,心室率较慢,属于完全性房室分离。
来源/好医术心学院
本文来自疯狂小石头投稿,不代表一阔营销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kuo.com/18515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